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池阳月试策问(四)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三、《山房集》卷六
问:方今急务,莫急于财。
财有盈虚,则法有变通。
譬诸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窃怪汉武帝纷更,造三品之金,制鹿皮之币,乘传鬻盐,四出郡国,领护屯田,远及渠犁,条目多端,不便辄弛,独盐铁之议至始元犹未决,何耶?
桓宽大夫之议论,孰为当否乎?
唐自肃、代用兵,第五琦更铸法,李泌复府兵,王播请行飞钱,论建甚广,其利莫睹,独榷盐之利至顺宗而犹可为,何耶?
刘晏、李巽之增羡,孰为优劣乎?
今印造猥多,用楮困于折阅,于是讲称提之策。
楮券折阅,榷引亏于入纳,于是下贴纳之令。
铜钱不赡,沿江遂参以铁镪;
边地旷虚,汉淮欲复于屯田。
其已行者措虑精,而未及施行者讨论亟矣。
然称提之说众矣,可行之论安在?
贴纳之法当矣,经久之计何若?
钱镪用而行商少,则参用岂无可虑?
流庸归而閒田寡,则营屯似难猝行,如之何则可?
夷齐辅周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列位于朝。无言于君。
曰辅欤。抗迹于野。
有言于君。非辅欤。
麟凤龟龙。王者之嘉瑞。
朝其庭乎。暮其沼乎。
武王圣人也。周公圣人也。
召公贤人也。天下三分。
以其二分。以火殷辛。
且致夷齐之扣马。设使尽天下之三分。
姑至殷辛之自火。然若太伯之君吴。
则百谷合颖于舜耕。九鼎同波乎禹圭
仲尼之又尽善也。宁独韶乎。
既而异诸。则周之道。
首阳之饿乃谏死。作夷齐辅周。
策问十八首 其十一 国用 北宋 · 王令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六
问:汉武外事四方,馈饷赐予,内兴宫室池台苑囿,一切过古,封禅巡游,招延方士,祷祀非鬼,求致神仙,其费过甚,以至于不可胜算。
逮其末年,财用大屈,于是用桑羊之计,始榷酒以禁天下。
至唐天宝中,天下大乱,兵用滋广,第五琦自蜀以御史使淮南,始收盐利以禁民。
至其后,以天下之财十分计之,盐利占其六。
自是方镇稍稍自负其强,阻兵以叛,不复贡赋,凡数十州。
方是时,中国之费益多,财赋之入日众,至张滂、王涯以亦可禁如酒,自是山海之利,无有在民者矣。
是后赵赞复建杂税,今之百物之征,古未之有,盖自赞发之。
虽然,独用以资常平,视岁之丰俭以为出入以便民,不以给国家费也。
朝廷承五代之后,百年以至今,自天下既平,四夷无事,宫室苑囿不增,祷祠一切如礼,行在未尝巡游。
天下一家,贡赋非有阙亏,凡汉唐之利,皆尽用之,而有司之费尚阙,不闻富足,何也?
夫承中国多事之后,财力困竭之时,一得其利,犹用以济安,有如平时兼用之而反有不足者,余窃怪之。
诸君子以为其弊安在,思欲革而治之何法?
语曰:「好谋而成」。
夫欲进而仕者,谋国之道,固所宜讲也。
张浚特进右仆射依前充诸道租庸使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三
敕。
古者建官。
取诸垂象。
故左右执法
附于文昌。
以总六卿
以提庶政。
用人之本。
邦国系焉。
进贤既协于向公
致理讵宜于虚位。
具官张浚
刚而能断。
宽则有容。
保和而实孕元精。
索隐而若陈洪范。
他山攻玉。
鲜类禹圭
九牧贡金。
自成周鼎。
先皇帝爰立作相。
朕小子图任旧人。
每亲夹辅之才。
且致勤行之道。
必将率众由已。
化兵为农。
载胡越以同舟。
混车书于外户。
志所未就。
我实尽知。
经营在于四方。
亲附未遗于百姓。
虽聚财之任。
不欲允烦大臣。
而复国所资。
安可有稽征赋。
荐居端右。
兼陟崇阶。
得名器之所归。
在典章而斯重。
永期宏济。
更集前功。
可依前件。
郑惟泰江山丞序 南宋 · 曾从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郑子惟泰之倅江山也,凡同年契家,咸惜别赠言,拳拳懋勉,期无负君相升秀职任之意。
此朋友之伦切偲规诫之道。
余不敏,不敢默让。
夫官人者,必论贤能任以子民之职,职必求称,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父母者,赤子之天也。
竭慈爱则易使,躬辅翼则易教,心诚求之则易保。
故欲正其民,先正其己,犹夫发矢者,必先直其志,君子曰贤父母矣。
父母贤则子贤,吏循则民循哉!
然为县令、为丞,官职虽长贰,而政出一体。
崔斯立蓝田,哦松之政,称曰丞哉;
第五琦丞江山,官至宰相
郑子恬德博爱,知不负丞必矣。
江山百里耳,奚足以淹贤者耶!
按: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同治十二年刻本。
谢弟禹圭授试衔表997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小畜集》卷二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某言:臣禹圭昨差押本州贺登宝位进奉,伏蒙圣慈,特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者。
千年遭遇,九族辉荣中谢。)
伏念臣出自孤平,猥叨班列,虽累居近侍,而未免食贫
言念禹圭,臣之母弟。
素无文性,早使专经,重以先臣,惜其幼子。
本期擢第以慰慈颜,自后住举六年,丁忧三载,渐及强仕,未有出身。
今者伏遇皇帝陛下缵嗣宝图,诞敷文德。
居守土之任,义合骏奔;
因命在原之亲,入修职贡。
伏蒙陛下举先朝之故事,推出震之殊恩,俾列官常,仍居雠校。
起家之调,曲荷于生成;
报国之心,同期于死所。
伏限郡印,不获蹈舞玉阶,臣无任感天圣、激切屏营之至。
谨奉表陈谢以闻。
第五琦夷州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二
君之使臣。期叶心以辅政。
臣之事主。当尽忠以明职。
苟或冒官罔上。黩利崇奸。
靡惩折鼎之凶。载履覆车之辙。
自贻厚责。难舍刑章。
正议大夫忠州长史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扶风县第五琦。素以干能。
早膺任使。自艰难之际。
帑藏是司。久彰岁月之劳。
颇申强济之用。所以收其课绩。
擢在台阶。而行阙由衷。
任惟过量。务容身之计。
亏许国之诚。变法多紊于常经。
率情每违于直道。交惟党比。
用匪忠良。颇乖秉钧之体。
谅乏致君之志。顷者遂从贬削。
爰示典章。是以舆议日闻。
僭违益露。引承福于肘腋。
殖货于中。处宋晦于膏腴。
窃赀于外。怀金暗室。
曾不惭于四知。纳贿私家。
动有踰于万计。比令按问。
咸伏其辜。且国赋邦徭。
军储岁备。朕以戎车屡驾。
氓俗未康。常有戒敕。
令其节省。岂谓阴图聚敛。
擅出科条。上延谤于公家。
下益疲于人业。徇私封己。
归怨称君。忝曰人臣。
胡宁忍此。况又深尤隐慝。
累干刑书。朕亦含垢匿瑕。
为之掩恶。议以明刑。
合从秋令。顾君臣之义大。
庶终始而礼全。夫除恶务本。
国家之彝训。申恩念旧。
王者之深仁。属阳和在辰。
品物咸遂。由是抑从宽典。
特屈严诛。宜宽殊死之命。
俾就投荒之谪。可除名长流夷州
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所。
勿许东西。于戏。
朕临御以来。每更辅弼。
皆宥以过失。存其禄位。
今者之所犯。负国诚深。
义不可以苟容。法不可以频贷。
申兹宪令。用警庶僚。
凡百卿士。宜知朕意。
亲征史思明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三
昔昆夷作患。
周宣兴薄伐之役。
陈豨称乱。
汉祖发亲征之师。
盖所以禁暴除凶。
取威靖难。
上以保宗社。
下以拯黎元。
古者帝王
兹道无替。
顷者禄山称兵搆逆。
背义负恩。
恶既贯盈。
寻巳殄灭。
思明残寇。
尚敢挻妖。
聚其蜂虿之馀。
邀我雷霆之伐。
朕以干戈屡动。
黎庶未康。
繇是按甲延诛。
冀其来格。
而乃窃兵干纪。
自取灭亡。
副元帅光弼
纠率锐徒。
恭行天罚。
爰启绛宫之略。
克摧青犊之师。
曾未浃辰。
大破凶党。
此皆穹昊垂祐。
宗社降灵。
是以戎律用贞。
祸淫斯在。
如闻蓬艾之下。
蚊蚋犹虞。
故当乘破竹以追奔。
同燎原而扑灭。
朕为人父母。
深念涂炭。
是用大整戈矛。
方申吊伐。
抚绥河雒。
以致和平。
即以今月十七日幸东京
率六军取北路进发。
但巡幸所过。
自有行营。
应缘祗供。
并有司自办。
其路次州县。
一切不得别有徵敛。
亦不得辄有进献。
及时新野味等。
王公以下文武从官。
每顿主人供蔬饭。
不得辄置鱼肉饼果及铺设。
亦不得妄差人力。
别有祗承。
行从官及州县所繇。
有如违犯。
王公以下五品以上。
具名录奏。
当日贬官。
馀并从军令。
仍令知顿使左右巡使御史相知纠察
具状弹奏。
如涉阿容。
及不能举奏。
所繇议在必行。
毋贻后悔。
仍令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五琦充置顿使。
应行幸供拟。
及兵马粮料
续撙节作条件奏闻。
其从官委中书门下定名录奏。
务从减省。
不欲劳烦。
宣示中外。
宜知朕意。
铸一当十钱诏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二
钱货之兴。
其来久矣。
代有沿革。
时为重轻。
周兴九府。
实启流泉之利。
汉造五铢。
亦宏改铸之法。
必令小大兼适。
母子相权。
事有益于公私。
理宜循于通变。
但以干戈未息。
帑藏犹虚。
卜式献助军之诚。
宏羊富国之算。
静言立法。
谅在便人。
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
以一当十。
别为新铸。
不废旧钱。
冀实三官之资。
用收十倍之利。
所谓于人不扰。
从古有经。
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
文曰乾元重宝。
其开元通宝者依旧行用。
所请采铸捉搦处置。
即条件闻奏。
李岘吏部尚书李揆中书侍郎第五琦户部侍郎平章事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二
出纳帝命。经纶王言。
兆若见于非熊。位必登于仲虺
御史大夫京兆尹李岘。朝廷硕德。
宗室荩臣。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李揆
文房学府。命代挺生。
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第五琦。武库智囊。
应期閒出。皆中和秀气。
维岳降灵。可以宣畅谋猷。
阐宏体要。庶得道光风力。
名重伊皋。俱当入梦之辰。
共举从绳之直。既用立汝。
宜其弼予。可行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五琦忠州长史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二
台庭之位。陶甄是属。
在和羹而或爽。当折足而贻忧。
由是舜举二臣。叶心者俾乂。
汉闳三相。无能者同免。
苟亏公议。抑有彝章。
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知门下省事上柱国扶风县赐紫金鱼袋第五琦。夙表材干。
累升要近。久专司于国赋。
常有利于公家。往自艰难。
备经任使。以奖其勤效。
拔在钧衡。比事以来。
迹每涉私。政非近体。
率情变法。且违行古之方。
封己怙权。稍阙在公之义。
薄国靡费。聚敛尤繁。
既罔上而取容。亦害下而恣怨。
凡所进拔。悉收瑕衅。
又与贺兰进明并居权要。潜结往来。
尝夜会于私第。归必淹于永漏。
殊乖宪典。足表异端。
颇招党比之嫌。甚失弼谐之望。
稽诸故事。合议刑章。
但以任在股肱。理无按问。
遂抑情于含匿。斯以礼而始终。
岂可更践台阶。尚尘枢禁。
宜申远谪之命。俾肃惩违之典。
忠州长史员外置同正员。外官勋封如故。
不可摇东南根本以济西北疏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五、《历代名臣奏议》卷八九
臣闻第五琦谒见肃宗于彭戍原,奏言:「今之急在兵,兵强弱在赋,财赋所出,江淮为渊,臣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谷」。
肃宗悦之。
臣不识陛下以肃宗之悦为是耶?
非耶?
陛下见肃宗之非,则臣不复论,若以为是,则臣欲有言。
夫西北有乱,藉东南为根本,奈何欲先摇其本,以徇西北乎?
国家两宫远狩,中原未复,生灵日望陛下出之于涂炭,谓弃西北而不顾者非也。
而又人心久而不收则离,德泽久而不继则竭,僭窃之势,岂可容其蟠结渐牢?
弃西北而不顾者非也。
知以西北为念,力守其说而不忘经营,则济矣;
困东南以徇西北者,亦非也。
《书》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
西北之民以东南为裕,则如水就下,虽万折而必至;
若东南自有愁叹之苦,彼何所慕而归乎?
大抵事不可令再失策,今陛下亲抚六师,大臣统护,将展力共洗前日退避失策之悔,则天下幸甚。
不然,槃水一跌,恐无有再能收拾者。
送井都运出峡序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北山文集》卷一三
自古理财佐军兴,惟刘晏有功于国。
晏之为财可计乎?
曰专漕事,岁置四十万斛;
曰榷盐,岁收六十万缗;
曰用常平法,诸州米率有三百万之储。
用是三者,操其低昂,故自见钱流,而旧史谓为管、萧之亚。
西南被兵而来,理财佐军者,其入数可计乎?
曰用粮则岁食一百六十馀万斛,而籴居其半;
曰用钱则岁支三千万缗不啻,而盐酒税亦半之。
心劳力苦,皆有功于国,然而以罪废,以病免,以忧死,不得善后而去。
理财之数,过远甚,而名称不得与齐,何哉?
第五琦之后,其所罗取遍江淮,非若今日,东不出陕,西不至渭,掊聚朘削,垂二十年未已者,止蜀一隅受之。
其不若者如此。
专以懋迁为术,而佐以禁榷,诸州储米,复周流出之,以救所无。
今所以取蜀者既倍越常赋,而粟帛之征责办于钩镰机杼之间,军犹以愆期告,无馀资可以贷匮矣。
其不若者又如此。
江淮之财,转以输军,舟车可致,故庾有,帑有金,则官不复忧,百姓不复知。
非若蜀道险巇,推挽不进,万山之间,急流盘屈,舟破米沈,则追逮填塞,无有穷已。
其不若者又如此。
今昔之势,不同如是,尚安得与士安争名乎?
况复印纸为币,取于民与真钱同,用于市三币仅比一真。
取数愈多,用数愈贱,军不加裕而民益贫。
主计者以废、以免、以忧死,无多怪者。
吾友宪孟大监以材能任用,自维扬受命入蜀,为帅、为漕,再为四路转运副使
其理财佐军之日,心劳力苦,比他人独久且多。
绍兴甲子,代者合符,治行有日。
某命酒酌而贺之曰:「右护军十万众,剑内外分戍之,供馈散取诸郡,而艰难之状,如前所云。
支出愆后则诸营已无炊烟,虽妇人女子亦噪而出,此皆异时已见之事。
若乃马嘶尘起,关外有急,则刍粮仓卒,顷刻有祸,宜乎主计之官,不得善后而去。
今宪孟俛仰数年,军中饱暖如一日。
申酉之役,重兵夹辅成功,不以无食而还。
大将裨佐卒隶,今皆愿留不可得。
公乃乘春水未满之时,舟楫告具,浩然望三峡啸歌而出,势如释缚解絷而就安旷,岂不乐甚矣哉」!
又再酌而言曰:「宪孟去,无负吾军矣,然则蜀人思之乎?
曰思则吾勿知也。
大抵吾民之财,忧危取之则彼轻,安乐取之则彼重。
朝廷方为生灵偃兵,人但知闭户休息,以补养累年刻剥之痛。
往时襆被抱子、惊恐相问之事,今已忘之矣,而乃谓军籍增倍,备禦不可废,取财犹如故。
幸一旦舍筹算而去,尚安尔思乎?
或者士大夫之思在其后,所未知也,宪孟安恤此?
酒阑舟动,子行矣」。
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间词人。
以德行著于时者。
河南元君德秀字紫芝
其行事。
赵郡李华为墓碣。
已书之矣。
文学著于时者。
兰陵萧君颖士字茂挺
鄱阳忠烈王之后。
曾祖某官。
大父某官。
考讳某。
莒县
咸有德不至尊位。
君七岁能诵数经。
背碑覆局。
十岁以文章知名。
十五誉高天下。
十九进士擢第。
金坛桂州参军秘书正字河南参军
辞官避地江左
永王修书请君。
君遁逃不与相见。
淮南节度使表君为扬州功曹参军
相国诸道租庸使第五琦请君为介。
君以先世寄殡嵩条。
因之迁祔终事。
汝南而殁。
呜呼。
春秋若干。
天下儒林。
为之憔悴。
君为金坛也。
会官不成。
扬州参军也。
丁家艰去官。
正字也。
亲故请君著书。
未终篇。
御史中丞以君为慢官离局。
奏谪罢职。
河南参军也。
寮属多嫉君才名。
上司以吏事责君。
君拂衣渡江。
遇天下多故。
其高节深识。
皎皎如此。
君以为六经之后。
屈原宋玉
文甚雄壮。
而不能经。
厥后有贾谊
文词最正。
近于理体。
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
然而不近风雅。
扬雄用意颇深。
班彪识理。
张衡宏旷。
曹植丰赡。
王粲超逸。
稽康标举。
此外皆金相玉质。
所尚或殊。
不能备举。
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
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
此后夐绝无闻焉。
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以此而言。
见君之述作矣。
君以文章制度为己任。
时人咸以此许之。
不幸殁于旅次。
有文十卷卷行于代。
其篇目虽存。
章句遗落。
古所谓有其义而无其词者也。
后之为文者。
取以为法焉。
今海内至广。
人民至众。
求君之比。
不可复得。
难乎哉。
君有子一人曰存。
苏州常熟县主簿
雅有父风。
知名于代。
平生最深。
见托为叙。
力疾直书云尔。
第五琦殿中侍御史等制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七
门下。监察御史第五琦南海长史楚璆等。
吏才贞固。公心谅直。
可佐军师。历试艰难。
必闻其政。南越留务
西宪准绳。是择髦杰。
用康厥任。俾膺宠命。
钦乃攸司。第五琦殿中侍御史
楚璆可守南海长史卫尉少卿。馀如故。
唐故给事中吏部侍郎萧公墓志铭769年10月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直。字正仲
梁长沙王懿七代孙。有唐御史中丞临汝郡守谅之孟子
聪秀英达。忠敏孝敬。
志强体和。才方而圆。
果于从政。当断不惑。
有妙用明识。足以济众利物。
与朋友重然诺。见于一贵一贱之际。
十岁能属文工书。十三游上庠
十七举明经上第。名冠太学
二十馀以书记参朔方军事。中丞府君之遇谗谪居也。
公亦播迁汉东。移尉谷熟
至德二年。乃由廷尉评监察御史
河南府户曹京兆府司录参军。其后骤升尚书户部库部司吏部曹郎
自殿中进兼侍御史中丞徐州刺史广德元年中。
一岁四迁。更七职。
朝廷难奉使之选。谓非公莫可故也。
永泰元年太子左庶子大历三年给事中
前后居官二十。辟书记支使判官副使行军司马使臣之车者八。
出入冠柱后惠文冠者六。所从之主。
则朔方元帅张怀汴州刺史李彦允扬州刺史李成式户部尚书李公峘故相国户部侍郎第五公琦相国黄门侍郎王公缙中书侍郎元公载其人也。当乾元上元中
大憝未静。王室之安危。
惟方面藩镇是瞻。公所佐之府。
必以忠力主画。疑谋危事。
谈笑而决。刀笔之所加。
应机成务。谈者称其多才。
初公居先公夫人之丧。外除犹毁。
其后母弟立卒。公期不绝哭。
再期悬不乐。食不肉。
谈者高其孝友。人有缓急大小之请。
必储必副。内姻外姻与所知之丧。
必匍匐而救之。赗含加于人一等。
谈者服其仁爱。其为庶子(一作至是以为庶子
给事黄门。出入两宫。
游三公间。皆得其欢心。
方谓六卿九伯之位。可坐而拾。
命不我与。天孤人望。
岁在丁酉二月二日。终于静安里正寝。
春秋四十六。谈者叹其名与位与才与时。
四者皆并。独寿不至。
时辈以为痛。三月二十五日
诏赠吏部侍郎。嗣子策密
羸然衔哀。奉丧来归。
冬十月甲午。卜葬于洛阳龙门冈先中丞茔之左。
礼也。先其期。
论撰功烈。以墓铭乞其父友。
孝也。余欲塞其孝思之诚。
故录其实。以志其大节。
不欲华其文也。铭曰。
天地气和。灵芝吐葩。
德善下钟。才子承家。
为言为行。是构是荷。
天子谓公。济美忠文。
马铁冠。俾佐使臣
周爰海隅。抚循斯民。
往践诸曹。亦倅戎车。
一麾出守。言隼其旟。
乃推(大典作擢)铜楼。复登明庐。
竹花梧叶。栖食兹始。
曷云不淑。今也遄已。
万里可到。中途而止。
逝者如斯。化往莫留。
瑶林琼树。零落山邱。
匪石之贞。曷纪德休。
请禁淹留馆驿奏 唐 · 薛珏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当府馆驿。准永泰元年三月京兆尹御史大夫第五琦奏。
使人缘路。无故不得于馆驿淹留。
纵然有事。经三日已上。
即于主人安置。馆存其供限。
如有家口相随及。自须于村店安置。
不得令馆驿将什物饭食草料等。就彼供给拟者。
伏以承前格敕。非不丁宁。
岁月滋深。因循久弊。
今往来使客。多是武官。
踰越条流。广求供给。
府县少缺。悔吝坐至。
属当凋残。实难济办。
都城大路。耗费倍深。
伏乞重降殊恩。申明前敕。
绝其侥滥。俾惧章程。
庶邮驿获全。职司是守。
颜鲁公行状 唐 · 殷亮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公姓颜。
名真卿
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
别号应方
京兆长安人也。
颜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
昔帝轩氏生昌意
昌意生颛帝。
颛帝生老童。
老童生吴回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六子。
一曰昆吾
国卫也。
二曰参胡。
其国韩也。
三曰彭祖
其国徐也。
四曰会人。
其国郑也。
五曰曹姓。
其国邾也。
六曰季连。
其国楚也。
曹姓国于邾。
春秋邾武公为鲁之附庸国。
武公名仪甫
字颜公
故公羊传云。
颜公有功于齐。
威公命为小邾子。
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
以其附庸于鲁。
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
故先贤传孔子弟子。
达者七十二人。
氏有其八。
氏之儒学可知也。
颜无繇字路
颜回字子渊
辛字子柳
颜高字子骄
颜祖字襄颜
哙字子声。
颜之仆字叔并
颜何是也。
至公之十六代魏青徐二州刺史讳盛
字鲁国
琅琊
临沂县西七里。
十二代侍中讳含
琅琊丹阳
五代北齐黄门侍郎讳之推
丹阳京兆长安
高祖秦王记室参军讳思鲁
曾祖蒋王文学著作郎讳勤礼
王侍读讳昭甫。
薛王友赠太子少保讳惟贞
秘书监师古之曾侄孙也。
公以家本清贫。
少好儒学。
恭孝自立。
贫乏纸笔。
以黄土埽墙。
习学书字。
楷书绝妙。
词翰超伦。
年弱冠。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
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
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天宝元年秋
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
元宗御勤政楼。
策试上第。
以其年授京兆府醴泉县
黜陟使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
通直郎长安
六载监察御史
制云。
文学擅于登科。
器干彰于适用。
宜先汗之职。
俾伫埋轮之效。
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
凡阅举糺士伍舒惨之情。
事理无不必当。
七载又充河西右军覆屯交兵使
五原郡有冤狱不决。
公理之。
时方久旱。
而甘泽立应。
郡人呼为御史雨。
八载又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
使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
或居令长。
或尉京畿剧任。
往年母亡。
殡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
经二十九载未葬。
公乃劾奏之。
敕三人放归田里。
终身勿齿。
左金吾将军李延业。
素承恩渥。
曾召蕃客内宴。
引驾仗不报台。
公责之。
延业凭恃权势。
朝堂喧愤。
公奏之。
出为济南太守
朝廷惮焉。
不敢不肃。
八月殿中侍御史
中丞宋浑
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圭所诬告。
贺州
公谓曰。
奈何以一时之忿。
而欲危宋裔乎。
由是与二人不平。
宰相杨国忠初党于
亦怒公之不附已。
吉温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
九载十二月侍御史
百馀日转武部员外郎
判南曹
提纲目。
锄苛细。
武调者多感而怀之。
十二载。
国忠以前事衔之。
谬称精择。
乃遂出公平原太守
其实去之也。
公至郡。
访孝义名节之士。
皆旌其门闾。
或蠲其户役。
安陵处士张镐
多才博识隐居。
公诣其居。
与之抗礼。
廉使巡察
乃荐焉。
其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安禄山幽州十馀载。
末年反迹颇著。
人不敢言。
公亦阴备之。
因岁终式修城
濠增堵。
坏𡑡垣。
立植木。
内为禦敌之计。
外托胜游之资。
及兵兴。
果赖其固而城得全。
十四载。
禄山祸谋将发。
公遣子至范阳禄山
今年冬合当入计。
禄山猜之。
不许。
公既不得离郡。
乃遣亲客前汉长史蹇昂奏其状。
状留禁中不报。
十一月
禄山反于范阳
众号十五万。
长驱自赵定而南。
洛阳
散榜诸郡。
莫敢枝梧。
禄山乃榜公。
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
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
公登时使平原司兵参军李平乘驷奏之。
平至东京
封常清
云吾得上旨。
凡四方奏事者。
许开函而再封之。
平听焉。
常清遂倚帐操笔。
寄书于公。
论国家之事。
词意甚切。
并附募捕逆贼牒数十封至平原
令坚相待。
公从之。
使亲表及门客密送于诸郡。
因此多有。
常清乃寻自败绩焉。
有敕赐死于陕州
竟不接声。
平之未至京师也。
元宗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
无一人向国乎。
及闻平至。
中使五六辈迎之。
兼敕奔马直至寝殿门。
然后令下。
奏事毕。
元宗大喜。
顾谓左右曰。
颜真卿何如人。
朕兼未曾识。
而所为乃尔。
禄山之发范阳也。
平原郡有静塞。
屯平卢镇兵三千五百人。
并已发赴镇。
未达。
公悉追
更追诸县武举及猎射人
兼召募精勇。
旬日至万馀人。
宗子平原郡录事李择交统之。
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浩相如高抗等分押营伍。
皆千夫之长。
乐以义举。
腹心无阻。
而为其将帅焉。
聚兵后数十日。
公大飨将士于子城四门之外。
办吏四人主酒食所约五十万。
厮役之流。
无不饱饫。
公躬自抚巡。
举酒下泪。
言国家之恩。
戮力死节。
无以上报。
众皆激愤勇。
思致命焉。
饶阳太守卢全诚与司马李正举兵据其城。
河閒司法参军李奂禄山所置长史王忠济南
月馀日。
清河义兵复归本郡。
济南太守李随下游奕将訾嗣贤渡河。
博平太守马⿱(异)
据其郡。
各有众数千。
或至万人。
相次于平原
共推公为盟主。
公三辞后听焉。
诸郡咨禀指挥
告败剋日数十至。
信都郡武邑县李铣来投。
县令宣远刘铣母。
公以私钱十万募人劫迎之。
故士众叹感。
无不愿效者。
果遂偫
兼斩庞宣远首而携
十二月
禄山东京
留守尚书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巩县蒋清等。
因使以三人之首来徇河北
且以胁降诸郡。
使者段子光至。
初拽入门。
子光大呼曰。
仆射十三日东京
远近尽降。
河北诸郡不从。
故令我告之。
公若损我。
悔有日在。
遂历指三首。
各言其人。
公识其是。
恐摇人心。
乃谬谓诸将曰。
我审此三人。
皆非也。
遂命腰斩子光。
潜令收藏三首。
志其处。
数日稍
等首澡洁。
仍缚蒲为身棺殓。
发哀致祭
城外殡之。
三日
举声下泪。
受文武吊慰。
左右无不出泣涕者。
自此义合归者益多矣。
斩段子光之日。
沧州清河县步五千攻常山
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最近。
不时出救。
常山遂陷。
诸郡颇有贰者。
元宗乃以公为户部侍郎
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禦使
仍与节度使李光弼计会招讨
公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
李铣贾载侍御史沈震判官
是月。
又诏公为河北采访处置使
公又以前咸阳王延昌判官
张澹支使
清河郡寄客李华(后因封事睿宗有敕改名)
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
窃闻公高义首唱。
河朔归顺之人皆依倚。
以为声气洪赡。
人心可用。
若不倦于听。
则仆请言之。
公曰。
何如。
曰。
国家旧制。
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
以备北军费用。
为日久矣。
相传为天下北库。
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
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
当郡䌽绫十馀万。
累年税钱三十馀万。
仓粮三十万。
时讨默啜
甲仗藏于库内五十馀万。
编户七十万。
见丁十馀万。
计其实。
足以三平原之富。
料其卒。
足以二平原之彊。
若因抚而有之。
以两郡为腹心唇齿。
其馀乃四支耳。
安敢有不从者哉。
彼要仆为行人。
以造公之垒。
仆明见其可同心也。
取命于屏戟之外。
惟公图之。
公曰。
所合之众。
未曾知战。
自死且急。
安有恤邻之暇哉。
虽然。
诺足下之请。
则可为乎。
对曰。
清河遣仆致命于公者。
盖欲禀义□大贤以济谋。
非力不足。
而借公之师。
以当强寇也。
瞻仰高意。
未有决词色。
与济清河也。
安敢言为哉。
时华才年二十馀。
皆沮云。
必动众无成。
惟公奇之。
迫于众情。
未□许耳。
乃就馆操书。
以达其
意者略言清河去逆就顺。
以全实之资。
上公之军。
承公之命。
时不纳而疑之。
即仆辕之后。
清河必有所托。
系与他人。
与公为西面之难。
无什日之期耳。
公及噬脐乎。
公览而惊之。
遂排偫议。
独仗其决。
借兵六千人。
兵既出平原
次于竟上。
将把公手而归。
公曰。
兵既行矣。
可以言吾子之否。
曰。
近闻朝廷遣程千里精兵十万。
太行东下。
拟诣口。
河北诸军讨灭叛逆。
而口为贼所守。
千里兵不得东出。
须先伐魏郡袁知泰(泰禄山所署伪太守
纳旧太守司马垂。
使为西南主。
分开口。
千里之军。
因令讨邺郡以北。
直至幽府已来未顺城邑。
平原清河率同盟诸将。
以十万人直指河阳
分效兵巡河。
而悉制其奔冲之路。
计王师东讨洛邑
必不减二十万。
河南诸郡义师。
西向临之。
亦不减十万。
公当表请坚壁勿战。
不旬月而贼有溃败相图之势矣。
公然之。
遂移牒清河等诸郡。
并遣大将宗子李择副将平原县令范馥偏裨和琳徐浩等十馀人。
促兵清河合势。
便宜从事
复命于清河
因兵合之际。
修永济渠。
引水绕州。
城上大修守战之具。
旬日而毕。
又以清河四千兵。
平原连踪而西。
博平亦义兵千人来合。
于是三郡之师。
屯于博平郡堂邑县西南十里。
袁知泰遣其麾下将白嗣深乙舒蒙等。
率二万人来拒战。
三郡之兵。
尽日苦斗。
遂大败之。
斩首万馀级。
生擒一千馀人。
马一千匹。
军资器械。
不可胜数。
其日。
魏郡城东南面女墙一百五十步。
无故而崩(去郡邑百里战日而崩所以为异)
知泰走投汲郡
于是自魏郡以东。
堂邑百馀里。
莫不携壶浆于道侧。
候官军。
公声益震。
境内稍安。
平原之师。
既西合清河
时贼将史思明饶阳
平原救之。
仍遣游弈兵来拒。
前锋去旧县十里。
公惧不敌。
乃遣骁将刁万岁以三千兵逆之。
坚壁不战。
又以书过河。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
马步兵五千来助。
公陈兵而迎之。
相揖哭于马上。
悽恸三军。
宴犒甚厚。
进明遂屯平原城南。
息养士马。
公每事咨谋之。
自是兵威之重。
稍移于进明矣。
而公不以为嫌。
进明未有所之。
李择交兵入清河
寻又破于堂邑
而因公以有功。
礼逊于进明
河北招讨使
择交馥各徵进官级。
清河博平有功。
不录一人。
时论进明必有后败。
未期果失律于信都城下。
有诏抵罪。
公纵之使赴行在。
进明以全。
乃公护之也。
君子曰。
窃人之财。
犹为之贼。
况窃人之功乎。
进明之不死幸也。
然公亦过于宽厚矣。
三月
河北节度使李光弼
以朔方马军三千。
步军五千。
初出土门
将讨定河朔
公乃抽兵归。
并放博平清河等军各归本郡。
敛戢以待光弼之命。
俄而光弼平山郡(敕改常山平山
续有诏遣郭子仪以万军助之。
两进兵又拔赵郡
史思明方守博陵以自固。
仍将兵来拒。
于是两军与思明三万人对阵于嘉山大战。
思明败绩。
徒跣走入博陵城
两军斩首万馀。
虏获不可胜计。
平山赵郡已拔。
刘正臣本名客奴归顺于平原
平卢等十七郡。
公先据之。
于是横截贼路。
人往来幽府。
皆以精骑偷路。
又多被官军杀之。
其贼将士父母妻子。
及曳落河种族。
并质在范阳
绝怀震恐。
时方盛暑
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
将士少衣服。
乃送十五万帛。
为三万人装以遣。
人至饶阳
潼关不守。
两军却入土门
遂留不行。
河北诸郡。
公始复指麾征讨之事。
肃宗之在灵武也。
公前后遣判官李铣马步军张云子。
以蜡为弹丸。
以帛书表。
实于弹丸之内。
潜至灵武奏事。
有诏以公为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又于丸内奉敕书。
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
散下诸郡宣奉焉。
又令前监察御史郑昱奉赦书。
宣布河南江淮
所在郡邑。
风从不疑。
而王命遂通。
则公之力也。
河北诸郡。
禀公之命。
粗为安肃
公以兵兴半年。
军用已竭。
思所以赡济之。
未得其略。
先是清河行人李华
堂邑战胜后。
又睹公辞权而不有之。
遂藏于人閒不及见。
公再三盟约。
号令诸郡。
及以文牒求之曰。
清河郡属崔审交应贼之后。
吏不安。
行人李华乃崇墉隍。
锻甲矫剪。
乞师破敌。
和众安人
静言其功。
须有甄赏。
仍牒之于路以求焉。
于是复诣平原
与公相见。
公因问以足用之计。
遂与公数日参议定。
以钱收景城郡盐。
沿河置场。
令诸郡略定一价。
节级相输。
而军用遂赡。
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
刺史贺兰进明招讨河北
睹其事。
遂窃其法。
乃奏肃宗于凤翔。
至今用之不绝。
然犹未得公本策之妙旨焉。
是年秋
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子奇等。
并力攻河北诸郡。
前后百馀日。
饶阳河閒景城乐安
相次而陷。
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
然人心溃叛。
不可复制。
公乃将麾下骑数百。
平原渡河。
淮南山南取路。
肃宗于凤翔行在。
初公之将过河也。
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
贼势死尔。
若委命待擒。
必为其快心。
辱国之命也。
今将径赴行在。
公以为何如。
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
以励天下。
则王纲可振。
死亦何恨。
如复从事
以责后效。
则业不朽矣。
与诸将皆赞之。
策马发至。
朝廷除公为宪部尚书
刘客奴渔阳归顺。
史思明光弼子仪相持于赵定之閒。
客奴遣使越海。
与公计会。
公使判官贾载将男颇为质信。
泛海以军粮及战士衣服遗之。
时颇始年十岁馀。
公更无子息。
三军恳请留之。
不从。
等回。
公乃与渔阳声势相连。
寻又使人迎其军。
比至。
公已弃平原
归于行在。
竟不及事。
然自肃宗已来。
河南及诸道立大将
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许杲卿等。
初皆是公自北海迎致之者。
终无私谒焉。
至二年正月
又除御史大夫
未几。
因忤圣旨。
冯翊太守
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防禦使
丹阳县开国子
食邑一千户。
是年为酷吏唐旻所诬。
饶州刺史
二年六月升州刺史
浙江西道节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
刘展反状已露。
公虑其侵轶江南
乃选将训卒。
缉器械为水陆战备。
都统使李峘以公为太早计。
因密奏之。
肃宗诏追。
未至京。
刑部侍郎
刘展举兵渡淮。
败绩奔江西
淮南遂陷于
议者皆多公而怨焉。
上元元年秋
御史中丞敬羽
狙诈险惨。
班列皆避之。
公曾与之语及政事。
遂遭诬贬蓬州长史
公乐道自怡。
不以介怀。
宝应元年八月
代宗有诏除利州刺史
十二月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广德元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
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
迟留未行。
为密近所诬。
遂罢前命。
代宗幸陕。
公扈从至行在。
尚书右丞
宰相元载与公不叶。
公亦面数之。
不为之屈。
及銮驾还宫。
公曾建议先谒庙。
然后即安宫阙。
事竟不行。
方在于立班。
更顾公曰。
所见虽美。
其如不合事宜。
公怒而进曰。
用舍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乎。
然朝廷纪纲。
岂堪相公再破除也。
自此衔之而不忘。
二年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又疑公因使奏对必言短。
寻罢前命。
惟知刑部尚书事。
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
食邑三千户。
自与公有隙。
常俟公阙。
公亦献书直奏其奸状。
代宗俱容。
不罪之也。
永泰二年春
差公摄职谒太庙。
公以祭器不修。
言之于朝。
谮公以为讪谤时政。
峡州别驾
代宗为罚过其罪。
寻换吉州别驾
公与往来词客。
诗酒讲论。
为乐甚。
有所著。
编为庐陵集十卷。
大历三年抚州刺史
在州四年。
以约身减事为政。
然而接遇才人。
耽嗜文卷。
未曾暂废焉。
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
编次所赋。
临川集十卷。
七年九月湖州刺史
公以时相未忘旧怨。
乃加勤于政。
而以杭州富阳李㟧为本州防禦副使
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判官
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等。
而境内宴然。
公初在平原
未有兵革之日。
著韵海镜源。
成一家之作。
始创条目。
遂遇禄山之乱。
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
及至湖州
以俸钱为纸笔之费。
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馀人。
笔削旧章。
该搜偫籍。
撰定为三百六十卷。
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
按经史及诸子语。
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
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
其义各注其下。
谓之字脚。
韵海者。
以牢笼经史之语。
依韵次之。
其多如海。
镜源者。
八体之本。
究形声之义。
故曰镜源。
绵亘数
其功乃毕。
表奏上之。
有诏付所司藏之于书府。
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
利于后学焉。
此外饯别之文。
及词客唱和之作。
又为吴兴集十卷。
检校国子祭酒杨昱
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
湖州刺史
以旧府之恩。
乘州人之请。
纪公遗事。
刊石去思碑于州门之外。
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
十二
元载伏诛。
召公刑部尚书经年。
公以前后频典刑宪。
密启辞焉。
乃上选举利害事宜数十条。
代宗善之。
人莫知也。
遂改吏部尚书
今上谅闇之际。
诏公为礼仪使
先自元宗以来。
此礼仪注废阙。
临事徐创。
实资博古练达古今之旨。
所以朝廷笃于讪疾者。
不乏于班列。
多是非公之为。
公不介情。
惟搜礼经。
执直道而行已。
今上察而委之。
山陵毕。
光禄大夫
太子少师
依前为礼仪使
前后所制仪注。
令门生左辅元编为礼仪十卷。
焉。
三年八月太子太师
四年。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
袭陷汝州
执刺史李元平蔡州
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
公乘驿驷至东京
河南尹郑叔则劝公曰。
反状已然。
去必陷祸。
且须后命。
不亦善乎。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许州
希烈相见。
宣传诏意未毕。
逆贼使其大将军王玢周曾
诟公以丑词。
劫公以白刃。
又令邻境同恶所遣使者四人。
希烈之前拜舞。
伏称诬诉国家之事。
勃慢凶豪。
词所不忍听也。
又令亲兵五千人。
号为希烈养子
人各持一刀。
逼胁于公。
如欲剸食之势。
公位不移
色不挠惧。
希烈睹公辞色不变。
谬为惊骇。
以身蔽公。
兵人既退。
方揖公就馆。
前后诈为公表奏。
自说其强盛以请汴州者数十。
今上知而寝之。
希烈虽穷凶极恶。
然亦感公文义。
大陈设燕会。
将欲送公于朝廷。
先为贼所擒汝州刺史李元平时在座。
公指引叱责之。
元平羞惭而起。
书其奸意。
坐上潜通。
希烈意变。
罢宴后。
遂拘公于官舍。
令甲卒十人守之。
仍穿一坑于厅之前以胁公。
公乃直言指希烈云。
死生有
何足多端相侮哉。
但以一剑见与。
公即必睹快事。
无多为也。
希烈惭谢焉。
自后不敢无礼于公也。
居数月。
贼于安州城下破官军。
得获将士。
以头连誇示于公。
公大声叫呼。
自床投地。
愤绝良久乃苏。
从此更不复与人言语。
哥舒曜收复汝州
检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
来袭哥舒于汝州
曾秀林行至襄城
乃谋翻兵杀希烈
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
希烈押衙亦为内应。
先期一日事泄。
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
奄至襄城
周曾等。
收其期兵而回。
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
公度不得全。
自撰墓志。
以见其心。
又就希烈请数人之馔。
希烈不知而给之。
自陈设之。
因为文祭周曾已下为贼所害者。
无不欷歔。
其十二月
希烈汴州
僣逆称号。
为惨酷之具以逼公。
意欲其屈礼。
公愤然而无求生之意。
贼以止焉。
贞元元年
河南王师复振。
贼虑蔡州有变。
乃使其将辛景臻。
龙兴寺积薪。
以油灌。
既纵火。
乃传希烈之命。
若不能屈节。
自即裁之。
公应声投地。
臻等惊惭。
扶公而退。
希烈审不为已用。
其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使景臻等害于龙兴寺幽辱之所。
凡享年七十七。
明年三月
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
淮西
仙奇军将营送公神榇于京师
嗣子栎阳县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
乃葬焉。
攀号屡绝。
毁裂过不自胜。
其年十一月三日
祔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有诏赠司徒
谥曰文忠
赙钱五十万。
二百硕。
中使吊祭。
仪仗送于墓所。
朝野莫不哀伤。
公蹈忠节之苦。
古今无类焉。
公平居之日自卑。
有井介之操。
而能容众。
有洁已之方。
不以疵物。
与道合岁寒者。
终始无渝变。
况君臣大义。
名教大节。
而得造次焉可夺求生而害仁者。
于戏。
淮宁之难。
岂止天不慭遗。
盖亦有无良之人。
以怨报德。
投之于无存之地也。
悲夫。
初遭难后。
江西节度曹王皋上表曰。
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
去年八月二十四日
蔡州城中见封有邻儿不得名字云
希烈令伪皇城使辛景臻右军龙兴寺颜真卿
埋于罗城西道南里。
并立碑。
臣听之未毕。
涕泗交流。
三军对臣。
亦苦呜咽。
且臣死王事。
子复父雠。
人伦常经。
不足褒异。
所悲去古日远。
浇风荡浮。
多苟偷生。
不顾节。
使忠孝寂寞。
人伦憔悴。
段秀实奋身击泚首。
颜真卿伏缢烈庭。
皆启明君臣。
发挥教训。
近冠青史。
前贤。
夫日月丽天。
幽明向烛。
忠烈曜世。
回邪革心。
伏请陛下降议百寮。
遐布九有。
刻石颂德。
告庙图形。
使元壤感恩。
皇风泽物。
公之密亲懿友。
动相规用。
以成其务者。
即今给事中殷公亮吏部员外郎柳公冕。
采其谋猷。
分以休戚者。
吉州刺史李公
重其
悦其能者。
检校国子祭酒杨公户部员外郎权公器。
其馀顾盻假吹嘘成名。
布于词场及内外之列者。
不可胜纪。
李公吉州以小子久趋于栏戟。
以使言。
刊刻。
用防逸坠。
尚实去饰。
庶无愧焉。
其故同事之人。
先后存亡。
录之于左。
谨状。
乞令许申试以铜铁杂铸钱奏景祐二年正月 北宋 · 程琳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六
布请用大钱,是诱民盗铸而陷之罪。
唐第五琦尝用此法。
讫不可行。
欲以铜铁杂铸,理恐难成,当令试之。
策问汉唐钱币盐法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铁庵集》卷二九
问:汉、唐有可论者,规模制度也,曰钱币、曰盐法,尤关邦计之虚实、生民之休戚。
大抵变更多自轻而重,自宽而密,浸淫荡潏,莫知所终矣。
汉去秦苛,钱重难用,更铸于初兴,又更于文帝,至建元元狩而其法不一。
贾谊言纵铸之弊,贾山亦言之,而吴邓之钱布满天下,不可得而抑也,何耶?
唐除隋乱,钱制轻小,更铸于武德,申禁于显庆,至乾封乾元而其令不一。
陆贽钱重之弊,齐抗亦论之,而物价无常,人力愈竭,不可得而救也,又何耶?
汉初山海之利未归于大农,自咸阳孔仅桑弘羊斡盐铁而利析秋毫,官与牢盆,其直靡定,鬻盐私铸,犯者日蕃矣,何贤良文学之议不能胜桑弘羊安边足用之言?
唐初盐课之入皆隶于度支,自第五琦、刘晏、李巽权盐铁,而其法尽变,盐价一增,十倍于昔,逮及三变,民不能堪矣。
韦处厚、韩愈之议犹可屈张平叔粜盐富国之请?
是非当否,抑又可得而论耶?
虽然,钱重而盐贵,汉、唐之通患也,歛散之权犹在官而不在民,操纵之术犹在上而不在下。
且令告缗钱,此一切之政尔,而豪富匿财,不敢慢武帝之令;
禁钱出境,亦甚迫之事也,而州县奉行,不敢玩德宗之禁。
法固严矣,然公家虽赡而人心不可收,商贾皆绝而钱禁不可恃,其于利害孰缓孰急?
天下盐贵宣帝减其价而民之困少舒。
江淮、河中盐贵,顺宗减其价而民之贫少裕。
意固善矣,然终汉之世,盐铁不能罢,终唐之世,盐法不能宽,其于本末孰得孰失?
愿求其说。